湖北果业平台现全面招商,热烈欢迎!027-87869600

点击查看大图

标王 热搜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行业新闻
从砀山梨背后的产业迭代,看电商助传统果业如何破圈
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21-07-15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160
   就像一条大河,砀山的水果产业,总能在竞争的落差中找到奔流的动能。
 
  166年前黄河改道北徙,在砀山县境内留下一条46.6公里的废河道。黄河流经砀山期间,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五十余次。
 
  黄河走了,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,留下了漫天黄沙,“张嘴沙打牙,庄稼被打瞎”。
 
  在这片270平方公里的独特沙土地上,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梨园和著名的砀山水果产业。
 
  第一次产业红利
 
  砀山酥梨大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,为了治理风沙,砀山动员全县在黄河故道载种耐盐碱、耐旱涝的梨树。几年后,黄河故道上游170公里的兰考县,也是为了治沙,焦裕禄选择了速生的泡桐。当年的选择,为兰考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。
 
  焦裕禄去世几十年后,桐木成材。兰考木匠将泡桐木制成灶台风箱,贩卖到上海。老师傅发现桐木声音通透、传导性不错,加上抗腐耐热、不易变形,于是便找到兰考当地木匠制作音板。
 
  生长在兰考沙土中的泡桐,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,成就了质地疏密适度、纹理天然美观等特点。现在兰考制作的乐器,不仅销往全国,还出口到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等地。近期网上爆火的山东曹县,出口到日本的棺材,用的也是兰考的泡桐。
 
  相比兰考泡桐,砀山酥梨成名更早,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史。明万历、清乾隆时还被列为贡品。